详细内容
央行: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
搞好跨周期调节 坚持不搞“大水漫灌”
(摘自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22-08-11)

  中国人民银行8月10日发布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于下一阶段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思路,报告指出,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此外,报告认为,今年物价涨幅仍将运行在合理区间,有望实现全年CPI平均涨幅在3%左右的预期目标。

  专家表示,当前货币政策需继续为经济企稳回升提供好助力,为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实施,尤其是扩大有效投资系列举措的实施营造良好的货币环境,力争经济运行实现最好结果。

  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

  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关键窗口。报告提出,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主动应对,提振信心,搞好跨周期调节,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

  关于货币信贷,报告提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发力支持基础设施领域建设,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报告对结构性货币政策着墨颇多,强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突出金融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具体到实施信贷政策,报告明确,下一阶段将进一步促进信贷结构调整优化,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构建和不断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努力实现货币信贷总量稳、结构优的动态平衡。一方面,把握好传统驱动力和新兴结构性潜能间的关系,“破立并举、慢破快立”,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为新兴增长点的培育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抓紧有利时间窗口“立”,引导信贷资源更多投入实体经济转型重点领域,挖掘绿色投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高技术制造业、科技创新等结构性潜能,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在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看来,目前经济金融形势下,货币政策在发力方式、节奏和力度的把握上需进行综合考虑。政策重心仍在于有效提振需求,通过保持信贷合理适度增长,实现宽信用、促投资、稳增长的效果。

  物价涨幅仍将运行在合理区间

  “任何时刻,中央银行都应该对物价走势的边际变化保持高度关注,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客观研判未来通胀形势,未雨绸缪做好政策安排。”报告称。

  近期全球通胀水平持续高位运行,特别是主要发达经济体面临几十年未有的高通胀压力。这一背景下,报告以专栏形式对当前通胀形势进行进一步分析,并预计今年我国物价涨幅仍将运行在合理区间,有望实现全年CPI平均涨幅在3%左右的预期目标。

  “总体来看,国内通胀压力比较稳定,货币政策仍有发力空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徐奇渊说。

  报告称,一方面,从基本面来看我国具备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短期内我国结构性通胀压力可能加大,输入性通胀压力依然存在,多重因素交织下物价涨幅可能阶段性反弹,对此不能掉以轻心。

  “预计今年下半年我国CPI运行中枢较上半年1.7%的水平将有所抬升,一些月份涨幅可能阶段性突破3%,结构性通胀压力加大。”报告表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坚持稳健取向,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兼顾把握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平衡。

  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

  防范风险是金融业的永恒主题。报告提出,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统筹做好经济发展和风险防范工作,保持金融体系总体稳定,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在长效机制方面,报告强调,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统筹监管金融控股公司,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密切关注重点领域风险,进一步深化存款保险早期纠正和风险处置职能持续压实金融机构及其股东的主体责任、地方属地责任和金融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健全金融风险问责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日前表示,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金融管理部门必须对各类金融风险保持高度警惕,进一步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提前量,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此外,在利率方面,报告提出,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优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加强存款利率监管,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和指导作用,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密切关注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走势和货币政策调整的溢出影响,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

  明明预计,后续人民银行将通过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来引导融资成本下降,推动银行更多在中长期贷款方面进行让利,支持、激发中长期信贷需求。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